电容器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电容器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民生诉求倒逼西部开发转型

发布时间:2020-07-13 20:00:43 阅读: 来源:电容器厂家

编者按:西部大开发10年潮涌,广袤西部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。然而,与亮眼的经济增速、基础设施建设等相比,社会发展和民生建设仍显滞后。回望西部不少地区,尽管总体改善明显,但民生依旧多艰。

半月谈记者近日在西部5省区的穿行采访,让我们看到加速发展和民生问题千头万绪并存的现状。打基础的阶段性重点选择,轰轰烈烈中难以避免的粗放式开发,以及一些发展理念上的偏差等等,都是导致民生欠账愈显突出的原因。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,这种前行中的“短板”亟待补长。

中央高层对新10年西部大开发的部署,突出以改善民生为核心,民生和社会发展将成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主旋律和最大亮点。而一些先行地区的实践生动证明“民生是高回报的投资”,提速民生建设,不仅是对“民生安乐”这一根本目标的呼应,也是西部再出发寻找新杠杆,实现科学发展、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。

西部开发 十年巨变

广袤的西部,10年间成为一片开发热土。从经济增速到基础设施建设,从生态环境到民生建设,方方面面都享受到西部大开发的丰厚“红利”,为西部在新起点上再出发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生态改善惠及千村万户

生态改善是西部大开发惠及民生的最突出成就之一。42岁的宁夏盐池县高沙窝镇二步坑村农民党彦对此感受深刻。

10年前,党彦根本不敢将窗户打开,窗户稍有破损,一夜之间一根平放在桌子上的筷子就能被沙盖住。当时村里家家养羊,但由于草原有限,连年啃食造成草原产草量下降,他家的三四十只羊都没草吃了。随着7年前村里实施封山禁牧,政府又投入大量资金实行麦草方格治沙,高沙窝的生态环境极大改善。

封山禁牧后,村民在一些沙化地种上抗旱植物柠条、苜蓿等,现在家家都有三四十亩苜蓿。“沙子少了,我们生活好过了,不放牧了,现在家里养了近两百只羊,反而不愁没草吃了。”党彦说。

在第一轮西部大开发过程中,生态建设始终是中央看重、百姓期盼、各地全力推进的一项重点工作。陕西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,10年累计造林6877万亩,是历史上造林最多的时期。在国家400多亿元专项资金的支持下,内蒙古相继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、京津风沙源治理、退耕还林、退牧还草等一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。

退耕还林、生态移民等政策给西部生态、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带来了显著的变化。过去首先让人联想到黄土高坡的陕西,天在变蓝,山在变绿,水在变清,全省主色调已由“黄”变“绿”。内蒙古生态整体恶化的趋势正在变缓,工程建设区域生态状况明显好转,森林覆盖率由10年前的14.8%提高到现在的20%。

干旱是西部群众生产生活面对的共性难题,一些地区降雨量少,蒸发量却是降雨量的10倍以上。像包括同心、海原、原州等11个县区的宁夏中部干旱带,147万人口居住于此,占全区总人口的1/4,干旱发生率高达72.4%。十年九旱的“望天农业”,不仅影响到农民的温饱,还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。而将干旱带农民搬迁到有水区域则开始改变着他们的生活。

宁夏红寺堡开发区是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区,近10多年来,先后有宁南山区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20万贫困农民搬迁到此,长期缺水受穷的农民走出了祖辈居住的大山,喝上了黄河水,种上了水浇地,揭开了生活新的一页。

团结村二组农民马成义是1999年第一批搬迁到这里的农民,迁来后他家分得了10亩地。近两年,随着国家惠农政策不断出台,他又进一步扩大了种植规模。现在种了30亩地,光农牧业一年就能收入三四万元。他给记者算账,土地有水浇,七八百元一亩的收入没问题,30亩就能收入两万多元。再加上麦秆、玉米秆、高粱秆等养羊、养牛,年收入也能过万元。“现在虽然是住在村里,但和老家山沟比,已经感觉是城里了。”马成义说。

咸阳西服设计

陇南设计工服

大同西服订做